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京剧的高雅虽不及昆曲,但比起豫剧来要高出一个档次。豫剧比粗犷的大平调、怀绑又要高出许多。
河南人说京剧是“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剧种不太确切,外省人说豫剧是“下里巴人”也未免过甚。 京剧文词雅致,欣赏京剧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而豫剧文词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
豫剧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
原,使用“中州韵”,不像秦腔、越剧、粤剧那样受地方语音的限制,因此在全国欣赏豫剧基本上无语音上的障碍。这是豫剧的一大优势,为其他剧种所不及。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产物。
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和发展规模,京剧的地位都是不争的事实。 豫剧是历史远比京剧悠久的大剧种,当年的盛况远远超过了京剧,但随着京剧的发展和广泛的影响力以及一些从业人员对京剧的景仰之情……导致了豫剧今天的局面,这也是豫剧**常香玉的终生遗憾。
【结束语】豫剧和京剧虽然同样是北方的戏剧,并且戏剧的产生地距离并不远,但其中的区别却是天差地别的。不论是表演方式还是乐器又或者是唱腔语言都是不同的。
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当之无愧的国粹,它被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深刻印象之一。
而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则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奇怪的是名声较小的它看起来竟比京剧更受欢迎,为此不少人感叹:**无数的京剧居然火不过豫剧?
寻根究底之源头
探究一件事情的根本,还得从根源处找起。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发源于河南开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创新而来。
至于后来改名,则是因为河南在建国后简称“豫”,河南梆子这才有了一个较正式的名字。
河南豫剧
顾名思义,豫剧泛指河南的各剧种,作为河南地方戏的它,可谓是贯穿了河南**的日常生活。河南人自儿时就开始接触豫剧,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对豫剧有所了解,并产生了由内而外的喜爱与依恋。
1994年,河南卫视的特制节目《梨园春》出现在电视上,热度自此以后一直经久不息。
河南人从小耳闻目染,对豫剧的热爱可以说是刻在了骨头上,成为了河南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不管是八十老人还是七八小儿,闲来无事时都能哼出几句调调来。对于他们来说,那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戏曲艺术,更是一种家乡的声音。
而相比于豫剧,京剧则显得“年轻”得多。
京剧形成于清代,和起源于特定地区的河南不同,京剧来源甚多。京剧前身是流动性强的徽班,在和其他剧种接触交流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戏,啰啰腔等杂曲。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在徽戏、秦腔和汉调合流的基础上,京剧又吸收借鉴了昆曲,京腔的特长,最终中国“国剧”就此形成。
但也许是分叉太多,京剧反而没有豫剧那样相对固定的受众,爱的人多了却好像爱得没有那么深。在一些人看来,京剧好像没有豫剧“火”了。
分布地区
京剧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当然上海,湖北和辽宁等地也是京剧的重要分布区。
京剧霸王别姬
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各省份除了**和海南都设有京剧院,其中也包括**,京剧可以说是面向全国各地,受众分布得非常广泛。
而作为我国最大地方剧种的豫剧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虽然豫剧分布区也很众多,但戏迷数量比起京剧来还是略逊一筹。
难度对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京剧“火”不过豫剧,那就是二者的难度存在差异性。京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化妆、锣鼓等等多个方面,需要艺人有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表演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京剧还具有比较格律化的程式,部分人可能因此觉得无聊。
但无法掌握这些,就不能完全表现出京剧的精髓,更难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舞台。
这也就意味着京剧对于孩童和初学者来说十分困难,短时间的学习无法取得大的收获,而许多人又是三分钟热度,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他们在这座大山前往往会选择半途而废。
与此相反的是对初学者很友好的豫剧,豫剧没有京剧那么多的表演形式,初学者很容易上手,有一点点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平日里就可以哼出几句来,这就让人产生满足感,从而产生更深一步学习的欲望,所以学习豫剧的人较多。
再者豫剧吐字较清晰,观众也比较容易听清,能大概了解戏剧内容,不会处在“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题材“天上地下”
除了难度上的差异外,京剧和豫剧在选材上也略有出入。京剧有1000多个剧目,常演的有三四百个以上,演出内容主要是历史故事,文化性较高。这就使得京剧不仅要“挑剔”演员,还要“挑剔”观众。
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学识,不了解一些历史故事,观众们在旋律婉转悠长的京剧演出面前可能会一头雾水,坐了半天,一场下来,可能什么也没听明白。
而豫剧虽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传统剧目也有1000多个,并且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历史**和演义,如包公戏和三国戏等,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豫剧的剧目又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少新剧目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所谓贴近**生活的文化才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豫剧的改变吸引了新时代的人们,同时历史剧新编也带来了一波“豫剧热”。因此豫剧在近些年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给人一种豫剧火爆的感觉。
国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京剧相对于豫剧来说,影响力更广,是当之无愧的“国剧”。
从双方代表人物来看,即使是一点儿不了解京剧的人可能也听过“梅兰芳”这个名字,但要是随便问一个路人,陈素真,常香玉是谁,对方可能会迷茫地摇摇头。
京剧**梅兰芳大家大概都知道,但豫剧**的名字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可能却有些陌生。
其实京剧的观众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1919-1935年间,梅兰芳**就远赴外国,他在海外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这不仅消除了外国人对中国戏剧乃至中国人的偏见,更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京剧一时也成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派京剧团赴海外演出,精彩绝伦的演出给新中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同时也给外国的戏剧**带来了东方的灵感,不少外国戏剧中增添了中国元素。
自此以后,中国戏剧在海外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文学博士傅谨曾言: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各有千秋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豫剧就比不上京剧,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豫剧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演出团参加义演,为战士加油鼓气,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豫剧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种种坎坷后,发展得愈加兴旺,终于也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1990年,豫剧团先后飞至美、德、澳、意、英等国公演,豫剧从此也站上了国际的大舞台。2009年豫剧成为了大学的一门专业,豫剧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也具有了更加顽强兴盛的�。
京剧和豫剧都是国粹,哪一个更具有影响力?
京剧的影响力比较大,这个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沉浸在各种戏曲曲艺的人,个人觉得京剧的影响力更多一点:首先,发展轨迹不同。
大部分的戏曲都是从本地起源的,但是京剧不是,是徽剧和汉剧在北京交汇又吸收了其他的戏曲特点而成,所以可以从京剧里看到不同的地方的东西。
其次呢,道具精美。京剧的服饰等道具十分丰富精美,演员的服饰甚至有传世的精品,而其他的剧中则大多做不到这一点,愿意为京剧花钱的人很多,包括清朝末年的统治者、各地的大财主以及民国时的民族资本家等。
和大多数地方戏曲使用本地方言在台上表演不同,京剧使用尖团字和上口字,京白、韵白、苏白以及荀慧生先生创立的谐白(谐白应该属于荀派特色)。京剧的念白有许多种分类,对剧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京剧应该是中国戏曲中流派最多的剧种了,各行当都有自己的流派,旦角有陈王梅尚程荀筱徐黄张赵等,小生有程叶俞姜等,老生有谭孙汪马唐余奚麒杨高等,老旦有龚李孙等,花脸有金郝侯裘袁等,丑角有王萧傅叶慈等,武生有李俞杨盖等。
总结说呢,京剧之所以是国粹,在于它的严谨。而且唱念做打。
都要顾到,有的有打,但都是瞎咋呼瞎忙活。有的身段漂亮但缺乏唱念打做辅助。反正,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张嘴就有韵律,动身就有美感。京剧唱词虽然不如昆曲有意境。都没有什么废话,不如一些地方戏那么俗气。
作为国粹,为什么如今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的观众却很少有年轻人?
作为国粹,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的观众却很少有年轻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2.戏曲本身的缺陷。
3.很多年轻人对戏曲不感兴趣。
我们都知道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已有千年之久,戏曲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可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瑰宝,却一直不受年轻人的喜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出生接触的都是动画片,喝的是进口奶粉,根本就不会接触到戏剧这种深奥的艺术,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有机会去了解戏曲,而且现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多样化,大多数人认为与其花时间去听戏曲,倒不如打几把游戏,听听歌来的实在,正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年轻人,所以使得年轻人没有耐心去欣赏国粹。
二,戏曲本身的缺陷。
造成年轻人不喜欢戏剧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戏剧和戏剧工作者本身,俗气老套的情节以及工作人员不懂得进取,导致戏剧跟不上潮流,别说吸引不了年轻人,就连原本的观众都在慢慢流失。
三,很多年轻人对戏曲不感兴趣。
现在的年轻人都痴迷于说唱音乐、**流行音乐等快节奏的歌曲,而戏曲一般都是比较慢节奏的音调,所以年轻人对戏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年轻人觉得听戏曲,而且会被人当成异类,在这样的环境中戏曲文化真的很难在年轻的朋友中传播。这也是一个戏曲得不到有效传播的一个客观因素。
所以为了戏曲文化能够流传下去,我们还是要推广戏曲在年轻人中的传播。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